PLAS TIPS No.7 塑膠材料選擇三步驟

Insights  ×  Trends

PLAS TIPS No.7

塑膠材料選擇三步驟|從產品需求、材料特性到製程思考的選材邏輯

從使用需求到加工可能,每一步都藏著材料選擇的關鍵邏輯

為什麼要學「選材邏輯」?

你可能聽過設計師說:「我們用 ABS 就好。」但產品真的需要的是 ABS 嗎?還是:

  • 需要耐摔?(那 PC 或 TPE 更合適)
  • 要輕又耐熱?(那可能選 PP 或尼龍)
  • 有戶外曝曬需求?(ABS 可能退色,需 ASA 或添加抗 UV 等級)

 材料選擇絕不是照慣例,更不是「跟別人做一樣」就能解決。

選材三步驟簡易邏輯

Step 1|從產品需求出發:它「要做什麼」?

✔ 使用環境是室內還是戶外?

✔ 有接觸液體、化學品或高溫嗎?

✔ 有撞擊、彎折、耐刮等功能需求嗎?

✔ 是否有視覺質感、透明或表面處理要求?

舉例:

  • 飲水機外殼 → 耐熱 + 結構剛性 → 建議 PC 或 PC+ABS
  • 替換式濾芯盒 → 成本導向、結構簡單 → 建議 PP

Step 2|比對材料特性:它「能不能勝任」?

這階段需要理解「材料的本質」與「可改質能力」,可使用下列關鍵性評估:

Step 3|對照製程與外觀:它「能不能加工」?

即使材料特性符合,也需確認是否能穩定加工、模具結構適配,以及是否能符合最終視覺與成本條件:

✔ 射出穩定性與流動性是否足夠?

✔ 是否需要噴塗、印刷、電鍍?這材料能接受嗎?

✔ 模具是否能承受較高壓力/溫度?(如 PC 成型溫度高)

✔ 是否能達到預期的咬花/透明/表面效果?

 舉例:

  • 選 PC 做高透明外殼,須注意模具表面拋光與排氣
  • 選 POM 做滑動件,須注意收縮率高、尺寸控制難
  • 選 PP 做家用品,便宜但不適合表面二次加工(如噴塗)

小結:選材不只是看「推薦用哪個」,而是「整合決策」

選材是一種整合性思維,需要結合:

🔹 使用需求(環境與功能)

🔹 材料物性(數據與特性)

🔹 成型條件(加工與模具)

🔹 成本與供應穩定性(是否常規料、可採購)

三個實際情境的選材演練

 例 1|按壓式瓶蓋(家用清潔瓶)

  • 使用需求:室內使用、需耐酸鹼清潔劑、需有彈性但不脆裂
  • 材料特性:需具備一定柔韌性、耐化性佳
  • 製程需求:適合射出大量生產、模具簡單

推薦材料:PP 或 HDPE

例 2|透明燈罩(居家照明)

  • 使用需求:高透明、抗UV、不易黃變、需有剛性
  • 材料特性:需有光學等級外觀,耐熱抗變形
  • 製程需求:模具拋光佳、注塑需穩定填充

→推薦材料:PC(透明等級)或 PMMA

例 3|耳機外殼(穿戴式電子)

  • 使用需求:輕量化、耐摔、表面可上漆或電鍍
  • 材料特性:平衡剛性與韌性、耐衝擊、尺寸穩定
  • 製程需求:適合咬花、烤漆、電鍍等外觀處理

→推薦材料:ABS 或 PC+ABS 合金

延伸推薦閱讀...

產品需求、諮詢或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聯絡我們
©I-Liang All rights reserved.
Specializing in high-precision injection, offering one-stop mass production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