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線上發表會後,亦良在廠內舉辦了「看得見的質感,摸得到的可能」3D PLAS-TEX 實體發表會。這場活動以「實地觀察 × 模組操作 × 工廠參觀」為核心,讓設計師、品牌端、工程端等,各界對3D PLAS-TEX有興趣的與會者們,都能夠親身體驗在立體曲面上表現咬花紋理與製程驗證上的實際應用。
從概念到現場:讓工具成為共同語言「當設計師與工程師能在開模前就有共同視覺基準,討論就不再只是憑想像。」
這句話,也成為 3D PLAS-TEX 的核心精神。
在實體發表會中,我們在入口處特別規劃了一區「展示與操作體驗桌」,以 3D PLAS-TEX 系列的模組樣品作為主體,也同時展出完整包裝版本,展示 3D PLAS-TEX 模組如何以品牌識別包裝系統呈現。
包裝設計延續亦良與塑造所(Plasform LAB)的識別語彙,以牛皮原色與灰白色兩種配色版本結合局部開窗設計,不僅方便觀察內部顏色,也象徵「讓質感被看見」的概念。
每一組都包含兩種不同表面紋理、色彩與咬花效果,每一件都以實際射出成型方式製作,讓參與者能夠直接拿起觀察、觸摸比較,可以體驗咬花紋理在曲面與斜面上的光影變化與反射差異。
整體展示以「設計 × 製造 × 感知」為核心,讓設計師能直覺地理解塑膠射出紋理在立體造型上的視覺行為,同時讓工程端與品牌端看見亦良在製造階段對細節控制的能力。
活動開場由亦良的業務總監 Kelvin 帶領大家回顧 3D PLAS-TEX 的開發脈絡。Kelvin 提到,這項工具源自亦良多年來在塑膠射出與模具咬花領域的經驗,期望能幫助設計端在量產前就看見咬花於立體曲面上的真實樣貌。
「當設計師與工程師能在開模前就有共同視覺基準,討論就不再只是憑想像。」
這句話,也成為 3D PLAS-TEX 的核心精神。
分享從模具端的觀察出發,如何藉由工具化模組建立 CMF(顏色、材料、表面處理)的溝通標準,並以「製造可見化」為主軸,帶出亦良與塑造所在產線整合上的新方向。
以「跨域合作的設計創新」為題,分享他們如何協助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建立跨領域協作架構。Kai 認為,設計的價值不僅在於形象或產品外觀,而在於如何串連各專業的知識與流程,使整體組織能共同解決問題、實現創新。
以品牌設計角度說明「質感語言」如何被延伸到識別系統中,介紹塑造所的新視覺與亦良識別優化的思考,讓「專業、精實、前瞻」三個核心理念得以轉化為可被感知的品牌形象。
現場展示區陳列著多組 3D PLAS-TEX 模組樣品,每一組皆以兩款不同咬花紋理與顏色包裝,排列成整齊的體驗桌。參與者能實際拿起模組旋轉、比對,在光線下觀察紋理於曲面與斜面上的光影變化。
為了延續這份體驗,我們也特別準備了限量樣品包讓與會者帶回作為內部參考,大家領取時反應熱烈,現場也有設計師立刻表示期待下次專案試用模組標準進行紋理討論。
發表結束後,我們帶領所有參與者參觀亦良的射出產線。Kelvin 詳細介紹了從模具裝配、射出成型到品檢包裝的每一環節,讓參與者理解「質感」並非後製的附加,而是從模具加工、材料選擇開始就被精確控制的結果。
參與者邊走邊提問:「若更換材料或改變流道設計,紋理還能維持穩定嗎?」「工廠在量產階段如何確保每批的表面一致性?」讓導覽這一環節不只是參觀,而成為真實的跨界交流。
茶敘時間,大家一邊拿著樣品,一邊交換意見。有設計師談到希望與亦良合作開發品牌專屬咬花模組,也有品牌端詢問是否能客製材質搭配方案等,無論是什麼形式的討論與意見,這都讓我們再次確認:3D PLAS-TEX 不只是展示物,也是一個啟動對話的平台。
對我們而言,這場實體發表會的價值,不只在於展示成果,更在於讓設計師親眼看見、親手觸摸製造的真實,當工具不再只是技術,而成為設計決策的橋梁,產業之間的理解也隨之被拉近。
我們感謝每一位到場的夥伴,無論是從設計、工程、品牌或教育端而來,都讓這場活動成為一次「跨領域對話的起點」。
3D PLAS-TEX 的應用與發展能仍在持續延伸,而讓製造能在質感上被看見、被摸到,也正是亦良與塑造所未來繼續前進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