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S TIPS No.6 塑膠密度、比重、硬度怎麼看

Insights  ×  Trends

PLAS TIPS No.6

塑膠密度、比重、硬度怎麼看|設計新手必懂的三大指標

產品太重、太脆、太軟?其實問題都寫在這三個數值裡
密度、比重、硬度 是塑膠材料最基礎卻最實用的三項物性指標

密度、比重、硬度不僅影響重量與觸感,也間接影響加工方式、結構強度與最終手感。在選擇塑膠材料時,你可能會看到一些數據像是「密度 1.2g/cm³」、「硬度 Shore D 70」,但這些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又會如何影響產品設計與製造?

你是否遇過這些情況:

  • 客戶說想要「輕一點」但不知怎麼選材?
  • 同樣是硬殼件,為什麼手感差那麼多?
  • 透明外殼表面容易刮傷,是不是硬度不夠

本篇整理三個基礎物性指標,幫助你快速掌握塑膠的材料感、應用性與設計判斷基礎。

這些問題,都能從「密度、比重、硬度」找到答案。

密度 Density(g/cm³)

→ 什麼是密度?

是指「單位體積的重量」,密度越高,手上拿起來越有「份量感」,密度 = 單位體積內的質量,簡單說,就是「同樣大小,哪個比較重」,常用單位為 g/cm³。塑膠密度通常落在 0.8–2.2 g/cm³ 之間,反映出材料的「重量感」。

簡單舉例:

  • PP:約 0.90 g/cm³ — 非常輕,適合手持與低成本產品
  • ABS:約 1.04 g/cm³ — 中等密度,常用於日用品與外殼
  • POM:約 1.41 g/cm³ — 較重,機械性能優異

設計上的意義:

  • 想要產品「輕一點」或減少運輸成本?選用密度低的材料
  • 想要產品有「沉穩感」或內部支撐性,選中密度以上材料

延伸影響:

  • 成品重量會直接影響手感體驗、運送費用與包裝方式
  • 密度也與原料單價有一定關聯,越重材料成本通常較高

比重 Specific Gravity(無單位)

→ 什麼是比重?

比重是密度的相對表達方式,以水的密度作為基準(1.00)。

公式如下:

比重 = 材料密度 ÷ 水的密度(1.00 g/cm³),所以與密度數字幾乎一致,但無單位

因此,如果一個塑膠的密度是 1.20 g/cm³,那它的比重就是 1.20。


比重 VS 密度:有什麼不同?

  • 密度有單位,可直接換算出成品重量
  • 比重無單位,作為參考值常見於技術資料表

實務建議:

  • 在設計估算重量時,使用密度會更準確
  • 在快速比較不同材料「重量感」時,可用比重作簡單對照


硬度 Hardness(Shore A / Shore D)

→ 什麼是硬度?

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壓入」的能力,衡量材料表面抗壓能力的指標,常見標準有:

  • Shore A:針對軟質材料(如橡膠、TPE)
  • Shore D:針對硬質塑膠(如 ABS、PC、POM)

舉例對照:

設計注意事項:

  • Shore D 硬料/硬度高:產品表面更耐刮、不易變形,但可能較脆(如 PMMA)
  • Shore A 軟料/硬度低:手感舒適、耐彎曲,但不耐重壓(如 TPE)

常見用途:

  • 玩具、3C 產品、醫療用品的包覆件會特別標示硬度需求
  • 機構設計也會根據硬度決定卡扣是否能承受重複插拔或受力

小結:如何活用這三項數值?

設計師的常見誤解 Q&A

Q1:硬度高的材料比較耐用嗎?不一定!硬度高表示表面抗刮,但有時反而比較「脆」,像是 PMMA 雖硬但耐衝擊性差。耐用與「韌性」和「衝擊強度」有更大關係。

Q2:密度高的塑膠比較好嗎?要看應用需求。例如自動化裝置中的旋轉零件常常希望重量越輕越好;而桌上型高階產品可能會希望更沉手有質感。

延伸推薦閱讀...

產品需求、諮詢或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聯絡我們
©I-Liang All rights reserved.
Specializing in high-precision injection, offering one-stop mass production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