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S TECH No.3
國際塑膠公約與微塑膠禁令|材料規格的未來怎麼選?
材料選擇已從性能優化,走向合規、永續與市場存續的三重考驗
全球塑膠規範變革,影響正在發酵
從歐盟REACH條例的微塑膠限制,到聯合國推動的全球塑膠公約,塑膠材料的選擇已不僅是工程或成本考量,更成為產品是否能合法進入市場的關鍵條件。
2024–2025年,塑膠設計與製造端面臨的不確定性,不再只來自原料價格與供應鏈,而是法規變動速度與材料可被接受的程度。要如何選擇能「製得出、賣得進、用得安心」的材料,成為設計與製造共同的課題。
2024–2025 最新塑膠政策速覽
2024–2025年塑膠相關政策永續材料導入,製程也要同步調整
新一代環保材料(如 PLA、PBS、PBAT、再生PP)雖符合法規趨勢,但在射出製程上存在以下差異:
- 流動性較差,易造成填充不完全或毛邊
- 熔點溫度範圍窄,需精密控溫系統
- 易脆化,需留意結構補強設計
- 可分解特性導致儲存與運送條件需重新評估
因此,在選料之前,應同步考慮以下製程條件調整:
- 模具流道與冷卻結構需重新設計
- 小批試模以驗證尺寸穩定與表面品質
- 加工週期與換模時間也可能拉長
給設計師與品牌端的三項實務建議
在塑膠材料規格與法規迅速變動的當下,產品設計與開發策略必須同步思考「合規」、「製程適性」與「品牌價值溝通」。
1. 材料選擇 ≠ 工程選項,而是市場進入門檻
- 評估產品預計進入市場的法規(如歐盟REACH、台灣一次性限制)
- 選用有通過回收、分解或低環境影響認證的材料(EN13432、ASTM D6400 等)
- 與供應商建立材料合法性清單,減少開發與報關風險
2. 永續材料 ≠ 傳統塑膠的直換版本
- 需配合模具結構與流道設計重新校正(特別是再生料與PLA類材料)
- 建議於設計初期導入模流模擬與小批試模驗證,避免量產階段延誤
- 若需保有高溫、抗衝擊等性能,須搭配複合材料或混摻策略
3. 把「材質合規」設計成品牌價值的一環
- 不只合規,更要讓使用者看得懂、感受得到
- 可透過包裝標示、產品文案、展會/媒體素材說明材料選用的永續邏輯
- ESG 時代,材質不是後設資訊,而是品牌故事的開場白
從合規走向品牌差異,材料策略將決定競爭力
未來的塑膠設計與製造,不僅要製得出、賣得掉,更要能符合法規、說得清故事。
「合規即競爭力,材料即策略」——這不只是製造端的事,更是設計與品牌端從起點就該共思的選擇。